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兒時的端午節慶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齊衛國先生,民國三十八年隨軍來臺,四十二年考進政戰學校,經歷八二三砲戰。之後通過高考,轉任公職。退休後,任教軍校和高職,著有《元曲通論》等。
 
「憶起當年離家鄉,樁樁件件記心上;光陰不催人自老,如今兩鬢白如霜。」在家時最喜歡過節,除了紀念,還可吃、喝、玩、樂。我從軍來臺超過一甲子了,回溯兒時的端午節,一是紀念屈原,二是看戲歡樂,三是維護夏令衛生,一舉三得。
一、紀念屈原吃粽子
過端午節吃粽子,第一個想到的歷史人物,就是屈原。
幼時在村中小學跟著辛允奎老師念書,他身材高大,聲音宏亮,國學根基深厚,講起屈原故事,令人敬佩,卻不知其所以然。來臺念淡江大學夜間部,聽廉永英老師講《卜居》、《漁父》兩篇,對屈原投汩羅江以明志的緣由,以及百姓感念官員愛國憂民,印象更加深刻。
二、觀賞全本白蛇傳
在老家,每逢端節都能看到全本戲曲《白蛇傳》,平常這是很不容易看到的一齣戲,惟表演的場地不像都市的室內戲院,都是露天唱戲,稱為「土臺子戲」,觀眾得站在臺前仰著頭欣賞,但我們鄉下人,只要年年能看到白蛇傳的感人戲碼,仍然是快樂無比。
三、門插艾蒲驅蚊蟲
每逢五月初五前一天,我跟著父親去割香艾,這種野生艾草,長在田埂,很茂密。割好扛回家中,就挑選高矮粗細相仿的配成一對,翌日早晨分別在大門和房門口,一邊插上一支,據說可驅除蚊蟲。
一到夏天,農人們就把艾草割下,曬到半乾,編成繩狀,掛於房簷下晾乾。晚上在戶外乘涼,若有蚊蟲侵擾,點上艾繩,就會發出些許香味,用途像是現代人點的「蚊香」,蚊蟲、蠍子怕聞這味道就不敢來了,也成了農人夏令期間的驅蟲良方。
四、雄黃抹額避邪氣
五月初五大清早,老人家調好了雄黃酒,灑在屋角,還塗抹在小孩的額頭以避邪氣。起初小孩子害怕,不敢塗抹,等看到家家戶戶的小孩都抹上雄黃粉,覺得自己不抹就會成了異類,也跟著抹上以後,就如唱戲化妝的「抹臉子」一樣;我們這些小孩子,就真的拿起竹條、樹枝,三五成群地扮唱起來,「伊呀呦喔」的腔調,也是趣味十足。
現在回想,雄黃抹額的事情,可能也是受《白蛇傳》劇情影響,查看一下辭典,說是「雄黃解蛇、虺諸毒」,應可信吧!
五、豎立雞蛋惟此日
五月初五中午,看老人家變戲法,就是能把一枚生雞蛋豎立起來,兒童們看得目瞪口呆,大惑不解,一位初中生問:「這枚雞蛋是不是熟的?」他舉出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,面對忌妒他的航海人,拿出熟雞蛋朝桌上一敲而使其立起的西方典故質疑,但老人說:「此地雞蛋全是生的,你也可以叫它豎立起來。」初中生試了試,也真的豎起來了。
老人說,只有端午節中午,才可讓生雞蛋豎立。可惜至今我不知此原理,也沒試過。
六、縱看古今詩人節
來臺後才知道五月初五也稱「詩人節」,是民國二十八年全國詩人在重慶開會所商定的,目的仍在紀念屈原。
每年端午節見有報導詩人聚會的新聞,常請出學者或鄉土詩人訪問應答。但現代會寫詩的不多,古詩更少;倒是寫歌寫詞的藝人,推陳出新,多到我們這輩老人,眼花撩亂,若以古代詩詞歌賦比擬,也許這就是現代「詩歌」吧?
《尚書》云:「詩言志,歌詠言。」聽詩賞歌,可覺察時代興衰和民生苦樂,如屈原寫《離騷》,滿腹牢騷,反映當年楚國敗亡跡象。如今聽臺灣光復前後以迄今日的歌謠,亦可知曉,人們已從「心酸酸」的年代,轉變成「歡鑼喜鼓咚咚咚嗆」的快樂時光了!
(點閱次數:478)